羊肚菌高产栽培新技术;贵州鸿富鑫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_专注于;农村种植什么挣钱,桑黄种植技术,赤松茸种植技术,羊肚菌种植技术,西南食用菌研究所,液体菌种制作技术,食用菌种植技术,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学校,西南农业科技研究所,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种苗供应,中药材种植技术。
第一节;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一、场地选择与整理;
(一);栽培地选择;
应选择土质疏松、灌排方便、交通便利且平整的土地作为栽培场地;山地、林地、耕作农田、果林地等均可利用。播种之前1个月进行翻耕晒地,可以有效杀灭土壤中的杂菌。羊肚菌喜欢偏碱性的土壤,适宜土壤pH值为7.5左右,如果土壤呈酸性,种植前可采用生石灰粉结合灭菌消毒工作进行调节。
一般来讲,羊肚菌栽培对于土壤质地要求不甚严格, 壤土、沙壤土或沙性土都可用于羊肚菌栽培,如土质过于肥沃,还有可能不利于子实体的形成。生产实践表明,壤土、沙壤土更有利于提高产量,而沙性或黏性特别大的土壤,则不利于羊肚菌的生长发育。沙性大的土壤虽然透气性较好,土壤团粒结构差,土壤保水性不好,土壤表面易于干燥,不利于羊肚菌原基的形成与发育;黏性较大的土壤,虽然保水性能好,有利于表面原基形成,但土壤透气性又过差,同样不利于羊肚菌的高产。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确定栽培地之前应进行充分调查,在近期2至3年之内有没有使用过除草剂的地块,如果使用过除草剂的严禁选作羊肚菌栽培地,不然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减产或绝产后果。
(二);羊肚菌整地做畦;
应依据地势、灌排条件、栽培方便进行地块整理,将栽培地整成厢面,一般厢宽 90 至120 厘米,长度不限,箱间隔距离60至80厘米,以便于播种覆土、灌排和日常管理。
目前,各地栽培羊肚菌多采用栽培畦面高,两侧走道低的栽培形式。这种栽培方法对于多雨及土壤黏性较大的南方地区较为适宜。北方地区在栽培羊肚菌的过程中,经常发现在羊肚菌栽培畦面的两侧及走道,会有大量生长羊肚菌,其密度比正常播种的畦面还要多,特别是北方空气干燥的地区,这种现象更为普遍。通过进一步观察可知,走道部位往往土壤含水量较大,不易干燥,更适合羊肚菌的生长发育。因此,对于北方地区以及南方部分沙性土壤,羊肚菌的栽培畦面应低于两侧人行道20厘米,这样更容易形成适合羊肚菌生长发育的小气候,有利于提高产量。这种低哇高垄的羊肚菌的栽培模式,在生产实际中可利用小型拖拉机,后边悬挂起垄刮板即可,操作非常方便,省工省力。低畦高垄的形式优点如下:
(1)保湿;可防止扫地风直接吹到羊肚菌栽培哇面,有利于土壤保湿。
(2)防冻;在出菇前期遇到极端低温天气或倒春寒时,可减轻幼菇的冻害。
(3)防热;北方地区春天的气温很不稳定。常忽高忽低。在遭遇极端高温时。这种低畦高垄的模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高温对菇体的伤害。
(三);浇水:
羊肚菌栽培场地在播种之前,可浇一次大水。如为喷灌设施,可喷水4个小时以上,亦可采用大水漫灌方式。沙壤土浇水量可大些,黏性土浇水量应少一些。
羊肚菌是喜水性菌类,土壤含水量适宜,羊肚菌播种后菌丝萌发快,菌丝生长旺盛。浇大水除有利于羊肚菌播种后菌种萌发与菌丝生长外,还有利于减轻羊肚菌的重茬障碍;对于盐碱性的土壤,浇大水也有利于减轻土壤的盐碱性对羊肚菌的影响。
二、羊肚菌栽培场地消毒灭菌:
羊肚菌栽培地的消毒灭菌工作是非常重要,是栽培过程中一个十分必要且不可忽视的工作环节,对于减少霉菌感染、降低虫害以及消除重茬影响均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最为经济有效的技术手段,是播种之前撒播生石灰进行消毒灭菌,经生产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采用生石灰消毒灭菌,对于生茬地或第一次栽培羊肚菌的地块,每亩生石灰用量不低于100公斤; 对于羊肚菌重茬地或栽培过其他食用菌的地块,每亩生石灰用量不低于200公斤或300公斤。地表撒播生石灰完毕后,可马上进行旋耕翻地,翻耕深度以约20厘米为宜,如土壤黏性重可旋耕两次,有利于将大土块粉碎,为播种后覆土提供方便。
三、羊肚菌菌种制备:
菌种制备是羊肚菌栽培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优良菌种具有菌龄合适、生命力旺盛、纯度高和无污染的特点。应根据播种季节,确定菌种制备前推时间,不宜过早,以免影响菌种活力。
(一);羊肚菌菌种的生产时间:
羊肚菌菌种的制作和其他食用菌种类的制作方法大同小异,总的来说比较简单,也是采用三级菌种制作法,分别是母种、原种和栽培种。具体的工艺流程和其它食用菌菌种制作极为相似,羊肚菌以小麦为主要原料,采用高压或常压的灭菌方法,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在温度18℃以下培养。
羊肚菌菌种生产的技术与设备与其他食用菌相比并不复杂,有其他食用菌菌种生产经验的企业和个人均可生产羊肚菌菌种。
羊肚菌菌丝活力较强,生长速度较快,母种斜面菌丝生长周期约为7天,原种菌丝生长周期约为15 天,栽培种菌丝生长周期约为20 天,合计所需时间约为42天。
羊肚菌菌种容易老化,在栽培种菌丝长满后应尽快播种使用。这就要求羊肚菌种植者,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初步确定播种时间,再根据播种时间来确定菌种生产时间。在没有冷藏的条件下,一般原则是宁可让季节稍等菌种,也不能让菌种等季节。
生产实践经验证明,羊肚菌菌种生产的开始时间,比羊肚菌最早播种时间提前60天即可。各级菌种务必及时使用;否则应低温储存,避免长时间常温存放造成菌种活力降低。
(二);羊肚菌菌种使用注意事项:
(1),羊肚菌菌种菌丝长满后,如不具备播种条件的,应立即将菌种放入低温库(温度0至2度)中储存。具体方法是;先将装有羊肚菌菌种的编织袋,单层摆放在冷库中,12小时后菌种内部温度降至2度以下时,再将菌种一层一层码好。如果将没有冷确好的羊肚菌菌种直接一层一层地在冷库堆积起来,由于堆放中心部位的菌种产生的热量无法排放,易使大堆中心部位温度逐渐升高,最终导致菌种出现高温烧菌而报废。
(2),羊肚菌菌种如需长途运输,待运菌种须经过充分预冷后才能装车发运。一般要求菌种需预冷 24 小时,菌种中心温度降至2度以下时才可装车运输。如果运输距离在500 公里以上的,菌种需经充分预冷后,须用冷藏车运输。
(3),如果菌种菌丝没有完全长满,因故又急需播种,可采用如下操作方法;将菌种粉碎后在温度(10至18度)室内放置一夜后,第二天即可使用。但应特别注意的是,粉碎后的菌种自身产生热量很大,应注意菌种堆内的温度,一旦发现温度超过25度时,应立即采取降温措施。
四、羊肚菌播种季节安排:
播种时间对羊肚菌的种植非常重要,过早或过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羊肚菌的产量。羊肚菌属于低温型真菌,各地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及特点,合理确定播种时间,做到适时播种。一般而言,当环境温度低于20度时进行播种较为适宜。
在北方地区,多采用秋季播种,冬天休眠,春天出菇的冷棚栽培模式。这种栽培模式操作简单,省工省力,产量较高。由于北方地区各省的纬度与海拔相差较大以及冷棚、暖棚栽培的不同,也就造成了不同的播种时间与出菇上市时间较大的差异。有的采用秋播、冬眠、春天出菇的冷棚模式;有的采用秋种冬出的暖棚模式,也有的采用冬种春出菇的暖棚模式。但不管采用何种栽培模式,都应以种植效益为中心。
(一);羊肚菌温度决定播种时间:
影响羊肚菌播种时间的因素很多,但最终是温度来决定播种时间。羊肚菌属于典型的低温型食用菌种类,无论是营养生长阶段,还是生殖生长阶段,都需要较低的温度。如果播种时温度太高(20度以上),菌丝虽然生长速度较快,但菌丝容易老化,病虫害也容易大量发生,不利于提高产量;如果播种时间太晚,温度太低,由于营养包的菌丝在出菇之前,没能全部长满营养包,造成营养传送与积累太少,从而也影响羊肚菌的产量。
在生产实践中,羊肚菌栽培最终播种时间的确定,要依据当地气候条件及特点,更要注意当地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天气预报连续7天的最高温度在20度以下,就可以着手开始播种。
根据近年来的生产经验,在保证30天之内营养包菌丝能够长满的前提下,播种时间宜晚不宜早。
(二);纬度对播种羊肚菌时间的影响:
纬度越高,温度越低;而纬度越低,温度越高。所以,纬度越高,播种时间越早;纬度越低,播种时间越晚。
长江以南地区播种时间为11月上旬至12月间,华北地区播种时间为10 月中旬至11 月中旬,东北地区播种时间为9月中旬至10月中旬,西北地区播种时间一般为10 月上旬至11 月上旬。
(三);海拔对羊肚菌播种时间的影响:
海拔和纬度一样,也是通过温度体现进一步影响羊肚菌的播种时间。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海拔每增加100米,温度可降低0.6 度左右。所以,在同纬度的条件下,海拔越高播种时间越早。为此,有很多地区还利用这一特点,开展羊肚菌的反季节栽培。由于反季节栽培的羊肚菌鲜品市场价格高,从而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例如,在小兴安岭、大兴安岭地区以及甘肃、青海的高海拔地区,可进行羊肚菌的反季节栽培和错季出菇栽培模式,这是提高羊肚菌栽培的高效模式。
(四);栽培设施对播种羊肚菌时间的影响:
北方与南方气候相比,北方春季气候的最大特点是风干气燥。所以,北方地区栽培羊肚菌对栽培设施要求更高,多采用冷棚与暖棚种植模式,南方地区多采用平棚种植模式,平棚种植模式在北方很少使用。由于栽培设施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温度,所以不同的栽培设施可影响羊肚菌的播种时间。
1.冷棚:
冷棚是广大的北方地区栽培羊肚菌采用的主要栽培设施,由于其结构简单、投资小,而深受羊肚菌栽培者的追捧。由于冷棚对温度的调控能力较小,应适时播种,当气温下降至20度以下时,就应抓紧时间播种,确保冬季来临前,菌丝长透营养包及营养包菌丝的颜色由土黄色变成铁锈色。
2.暖棚:
暖棚也称为日光温室大棚,是我国北方地区或高海拔地区,在寒冷的季节种植植物的一种塑料大棚类型,这种大棚北边、两侧为宽厚墙体,棚顶有草帘或保温被覆盖,增温和保温效果较好。
由于暖棚增温与保温效果较好,播种的时间跨度更大。在东北地区9月初至12月底均可播种栽培羊肚菌。还可再采用一些其他的加温措施,在8月下旬播种,12月底前采收结束,或春节前再播种一次,可实现暖棚一年栽培两次羊肚菌的高效模式。特别注意的是;在第二次播种前,一定要进行杀虫灭菌等特殊处理,避免重茬对羊肚菌带来的危害。
3.小拱棚:
小拱棚是采用钢筋、竹片或弹力杆为支撑物搭建的一种小型塑料棚,往往采用先播种后建棚的方法。由于小拱棚结构简单,造价很低,也是北方地区羊肚菌种植者喜欢采用的一种简易设施类型。由于小拱棚增温、保温效果差,播种时间更要准确把握,一旦温度合适,就应抓紧时间播种。
第二节;羊肚菌播种及发菌期管理:
一、羊肚菌播种:
(一),菌种处置;
羊肚菌播种操作期间,应避免将菌种置于太阳下暴晒,应选择阴凉处或树荫下堆放。播种前,先将菌种塑料袋或外包装去掉,采用手工或小型粉碎机将菌种破碎成花生米大小的颗粒备用。
最好选择温度较低的阴天或太阳光线不强烈的时候进行播种,以免强光线对菌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二),菌种用量;
一般情况下,每亩菌种用量为150至200公斤。如果有污染程度较轻的羊肚菌菌种,去掉污染部分后的剩余部分,仍可用于播种,不会影响播种效果。
(三),播种方法;
播种时,将菌种均匀播撒在土壤表面上,然后立即在菌种上面覆土,覆土厚度为2至4厘米。
采用人工覆土方式,可以结合畦沟开挖进行覆土。采用旋耕的方式覆土,旋耕的深度为5至10 厘米,采用边播撒菌种边旋耕的办法,也就是前边撒菌种,后边旋耕覆土,覆土之后马上覆盖黑地膜。不管采用哪种覆土方式,一定要连续作业,尽量避免强光线对菌种的伤害以及菌种失水的情形发生。
播种前,要详细查看土壤的湿润情况,如果土壤含水量过低或播种之前未浇底水,播种后应考虑立即喷一遍大水或重水。经采取这种喷大水的措施处理后,在加盖黑地膜的条件下,整个发菌期可以不再考虑水分问题,这样,既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发育,也有利于减少管理环节、降低人工投入。
二、羊肚菌种植覆盖黑地膜及其作用;
(一),覆膜方法;
近年来,在羊肚菌的人工栽培中,覆盖黑地膜的应用逐渐成为一项常规技术措施。覆盖黑色地膜时,地膜四周要压好但是不能全部封闭,既要考虑防止风吹掀开,又要考虑膜下的通风透气性,以充分满足菌丝生长过程中对氧气的需求。
(二),覆膜时间;
对于沙性特别大的土壤,羊肚菌播种完毕后,为保持土壤的含水量,应马上覆盖黑地膜。如果土壤黏性较大,含水量较高,可先不覆盖黑地膜,营养包放置后再进行覆盖。
(三),覆膜的作用;
在羊肚菌播种后的季节,气候的特点是多风、雨少,空气干燥,覆盖黑地膜有利于保湿、遮光,促进菌丝生长发育。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覆盖黑地膜可以保持土壤含水量、土壤表面的湿润环境,充分满足羊肚菌菌丝对水分的不同需求。
(2),覆盖黑地膜,可以防止杂草的大量生长,有利于菌丝的养分供给。
(3),覆盖黑地膜可以人为控制羊肚菌分生孢子的过量形成,减少养分不必要的消耗。生产实践表明,这种人为控制分生孢子过量产生的方法,不影响菌核的形成,反而有利于提高产量。
(4),覆盖黑地膜可以遮挡太阳光线的直射,与菌丝生长发育期的避光性相一致,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发育。
(5),覆盖黑地膜可以在黑地膜与土壤表面之间,创造一个适合羊肚菌原基形成及发育的小气候,这个小气候主要表现在高湿(85%至95%)与避风,有利于提高羊肚菌的出菇。
三、播种后发菌期管理;
羊肚菌生长发育从播种到出菇之前的这一个阶段,可称作发菌期或养菌期。这个阶段的栽培管理,在覆盖了黑地膜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管理环节,避免过度管理,以控制温度与适时放置外源营养包为主要措施和任务。在未覆膜的条件下,还应较为适度地注意水分的管理。
羊肚菌菌丝活力较强,生长速度较快,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播种后数天就会萌发出大量菌丝。
10 天左右,会在土层表面出现大量白色粉状无性孢子层,这种现象称为菌霜,这是发菌期间的一个重要现象。对于能够产生大量菌霜的栽培品种,抑制菌霜的大量发生,减少营养消耗,也是高产手段之一。如果菌霜很旺盛,出菇前又能自然退霜,这预示着会有一个好收成;退霜越快,则预示着出菇会越整齐;如果菌霜迟迟不清退,那带霜出菇或许还预示着不会有一个好收成。如果畦面上没有产生菌霜,一般情况下会出菇较少。
(一),温度与羊肚菌的积温;
羊肚菌的生产实践表明,低温发菌有利于提高产量。羊肚菌播种后,土壤的温度应尽量保持在10至18度。如果播种时间较晚,要设法提高棚内温度,确保在春季出菇之前完成羊肚菌营养生长所需的积温。
一般来说,羊肚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积温为800度左右,而六妹羊肚菌积温略低于梯棱羊肚菌。在生产实践中,计算羊肚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积温,对于判断何时进行羊肚菌催菇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羊肚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积温达到了要求,可间接表明羊肚菌菌丝已经达到了生理成熟,也就是达到了羊肚菌进行生殖生长的内因条件。这时,只要外因条件达到了出菇的要求,就可采取浇水等刺激出菇措施进行催菇了。
羊肚菌菌丝的生理成熟是羊肚菌出菇的内因,而外部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是羊肚菌出菇的外因。从理论的角度上来讲,羊肚菌的出菇,似乎积温比环境条件还要重要。
(二),湿度与土壤的含水量;
北方种植羊肚菌,营养包放置完毕后,为保持土壤含水量及土壤表面的空气湿度,往往会在营养包及种植畦面上覆盖黑地膜。因黑地膜对土壤有良好的保水性,一般情况下不再对棚内喷水增湿。
如发现黑地膜下面土壤表面或营养包表面的羊肚菌气生菌丝生长过度旺盛,应及时掀开黑地膜,降低土壤表面的湿度,促使羊肚菌菌丝向土壤中生长,减少土壤表面的菌丝数量,以提高产量。
(三),通风增氧;
羊肚菌播种及营养包放置后,羊肚菌进入出菇前的养菌阶段(营养生长阶段),羊肚菌菌丝的生长需要氧气,生长过程中要求对塑料大棚进行不定期的通风换气,增加羊肚菌棚内氧气的含量,以促进羊肚菌菌丝生长。
羊肚菌大棚的通风换气,对大棚内的温度与空气湿度影响较大。为此,通风的时机与时间应把握好。在寒冷的季节,应选择中午外界温度较高时进行通风,这样有利于保持棚内温度。通风的时间可以在数天1次,或者每2天左右通风一次。特别注意,刮大风的天气不应进行通风换气。
如果发现黑地膜下面羊肚菌气生菌丝生长旺盛,也应掀开黑地膜数小时,增加土壤氧气,促使羊肚菌菌丝向土壤中生长。
(四),光线;
羊肚菌和其他食用菌种类一样,营养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也可以说这个阶段它讨厌光线。
南方种植羊肚菌大多采用覆盖黑地膜技术。如果播种时间较晚,为增加棚内温度,促进营养包内羊肚菌菌丝生长,播种后至出菇前可不用搭遮阳网,因黑地膜的遮光作用,也能满足羊肚菌菌丝的避光要求。等原基形成后,在撤掉黑地膜之前,再搭建遮阳网。
在羊肚菌的生产实践中,最忌讳的是让太阳光线直接照在种植畦面上,这样会影响表层土壤羊肚菌菌丝的生长及营养包表面菌丝的生长。
(五),菌丝休眠;
北方地区采用冷棚种植羊肚菌,由于冷棚的保温性能较差,不具备冬季羊肚菌出菇的条件,既使棚内形成羊肚菌原基,由于温度太低,也很难发育成正常的羊肚菌子囊果。所以,北方地区冷棚种植羊肚菌,冬季应采取措施促使菌丝进入休眠,尽量避免寒冬季节出菇的情形发生。
(六),浇冻水
在寒冬到来之前,小拱棚内畦面土壤结冰之前,此时发菌期间已转入保育阶段。这个时候可考虑浇一次大水,菇农谓之“浇冻水”,有封墒保丝之利。待到早春冰解冻之时,冰雪消融之水则会慢慢浸入土中,可起到润丝催菇效果。
第三节 ;羊肚菌种植催菇时机与方法;
一、催菇时机;
催菇就是人为地创造羊肚菌原基形成的条件,以求可能多地形成原基数量,为获得羊肚菌高产打下扎实基础。
催菇的时间非常重要。如果催菇时间过早,由于羊肚菌的菌丝积温不够,还没有达到生理成熟,即使催菇也达不到出菇效果;或因环境气温太低,即使羊肚菌原基能够形成,但由于受到冻害,也很难发育成正常的子囊果。如果催菇太晚,则菌丝自身消耗营养太多,造成出菇少;或遭遇后期环境温度过高,使刚形成的羊肚菌原基易受热而死亡。
华北地区催菇的时间一般选择在立春前后,当天气预报的最低温度在0度以上时,就可以考虑进行羊肚菌的催菇管理。除此之外,可否进行催菇还有如下一些依据与现象可供参考借鉴;
(1),积温;羊肚菌播种后营养生长阶段积温达到800度以上。
(2),原基的出现;在个别营养包的周围发现有少量的原基或幼菇出现,由于这个催菇标准易于把握,为大多数菇农采用。
(3),分生孢子变色与消退;在畦的表面发现羊肚菌的分生孢子或菌丝变成铁锈色并逐渐消退。
(4),营养包变色;羊肚菌营养转化包菌丝的颜色变成褐色或黑褐色,当拿起营养包时,发现营养包的割口部位已不沾土。以上多个方面均可表明,羊肚菌的催菇时间已到,再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与特点,合理确定具体催菇时间及措施方法。
二、羊肚菌种植催菇方法及措施;
当内因和外因都达到羊肚菌出菇的要求后,就可以开始进行羊肚菌的催菇工作。内因方面主要是土壤中羊肚菌菌丝达到了出菇的生理要求,也就是常说的积温;外因方面主要是环境温度条件。
(一),快速提高地温;
催菇时,拱棚内的土壤还处于没有完全消冻的状态,这个时候一定要快速增加地温,促使地温尽快达到羊肚菌形成原基的要求。这一提高地温的措施非常重要。如果能快速增加地温,就会合理地提早出菇,从而避免后期的高温对羊肚菌可能产生的危害。尤其北方的早春气候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是“短春”,感觉春天特别短,没几天夏天就到了;另一方面,是气温波动大。在羊肚菌形成原基时,突然的高温(高于22度),对羊肚菌原基的伤害是致命的。为此,一旦达到出菇条件,应采取措施快速提高地温。催菇前期,拱棚内的气温可以提高到20至28度。相反,如果此时缓慢增加棚内的气温或地温,就会延迟形成原基的时间,增大原基形成期间遇到高温天气的概率。
(二),浇大水;
浇大水有明显的刺激出菇的作用。一般认为,土壤中羊肚菌菌核形成的次生菌丝可以形成羊肚菌原基,而水分能刺激菌核快速形成新菌丝。所以,浇大水能刺激羊肚菌形成原基。
浇大水刺激出菇,是种植羊肚菌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为加强浇大水的刺激作用,可在浇大水之前充分通风晾厢,让土壤表面稍为干燥一定时段,然后浇大水催菇,效果会更为明显。此外,经过通风晾厢,还可为原基形成及幼菇发育阶段提供一定的空气环境储备。
对于南方地区而言,是否浇大水,浇多大水应视土壤的墒情和土壤的类型而定。如果土壤不缺水并有大量原基已经形成,可以浇小水或不浇水。
浇水的方法,有喷灌设施的尽量采用喷灌设施浇水;没有喷灌设施的,可以进行大水漫灌。沙壤土浇水可大些,黏性土浇水可小些。
对于轻微的盐碱地土壤,这次大水还可以起到降低其盐碱性的作用。
浇水后应及时重新覆盖黑地膜,使黑地膜和土壤表面之间形成一个相对低温高湿的小气候,这有利于羊肚菌原基的形成。羊肚菌生产实践表明,营养包不撤掉有利于羊肚菌高产,还可以起到支撑黑地膜的作用。
浇大水催菇的作用机制,实质上是利用大水造成土壤内透气性大幅度降低,从而迫使菌丝体在一定时间段内,呼吸减弱,新陈代谢降低。待大水作用消退后,伴随着土壤透气性的重新恢复,菌丝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又重新活跃,从而利用这种作用来达到刺激出菇的目的。
(三),其他催菇措施;
除采用以上介绍的两种主要的催菇方法外,还可以辅助采用增加散射光、通风换气,增大昼夜温差等措施,来促进菌丝分化。尽快形成原基和子实体。
(四),第二潮菇的催菇措施;
发生第二潮菇的时节,环境气温已明显提高,催菇方法相较第一潮出菇必须有所改变,比如快速提高地温的办法已经无法采用,但仍可以采用浇大水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采用脚踩地面的催菇方法。
近几年的生产实践表明,发生第一潮菇之前不撤袋,依然可以出菇,还有利于提高羊肚菌的产量。但撤袋能够刺激出菇。所以,此时期营养袋内的养分已大为降低,可以把撤袋作为第二潮菇的催菇方法来运用,具体时间可以在第一潮菇基本结束后的15天左右考虑撤袋。
第四节 ;羊肚菌出菇期的管理要点;
一、原基与幼菇阶段的管理;
一般而言,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催菇后7天左右菌丝体即可分化出现大量原基及幼菇,长者或可达约10天。
这个阶段的管理非常重要,很多羊肚菌种植者往往会在这一环节出现问题,甚至导致种植失败。由于原基出现时正值气候不稳定、冷暖变动剧烈的季节,虽然羊肚菌形成原基容易,而从原基发育成幼菇难度较大。这一时期要求种植者精心管理,统筹考虑温度、湿度、通风三者之间的关系,抓住关键要素,应以提地温、保湿度、少通风(或不通风)为主要的管理思路。
如果土壤温度适宜,浇大水后约7天,会在土壤表面形成大量鱼籽般大小的白色羊肚菌原基。羊肚菌原基形成能力很强,密度可达每平方厘米1至10个。不是所有的原基都能最终成为成熟的子实体,但原基数量多,才会有可能取得高产;而原基数量少。产量相应就会低。原基形成的时间越早,生长发育到成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出菇阶段时间越长,则产量就会越高。
在土壤表层形成的子实体,会较容易长大为成熟的子实体;在土壤表面形成的子实体,则极易被干风吹、温度变动大、水淹等原因致死,因而成活率较低。其时,加强这一时期的精细管理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前期工作才是关键之举,要预先进行通风换气、调整土壤含水量、空气湿度以及棚内温度,以切实提高形成原基的数量以及幼菇的成活率。
(一),温度;
羊肚菌原基形成的最佳温度为5至12度。催菇开始后,将土壤的温度快速提高、稳定到此温度区间,是冷棚种植羊肚菌的关键所在。
羊肚菌的原基可以在5 度甚至稍低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但如果温度过低,原基却很难进一步发育为幼菇。所以,在生产上往往会发现原基大量形成后,却迟迟不能进一步分化,原基的大小与颜色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最后逐渐消退死亡。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是温度过低造成的。因此,在这一时期千方百计增加地温非常重要。增加地温的方法多采用白天利用太阳辐射能增温,棚内空气温度高一些不要怕,与地表温度仍会有较大差别,土壤温度则会更低,所以白天要尽可能地提高棚内温度。晚上则利用覆盖物保温,这也是北方保温棚种植羊肚菌成功率高于平常冷棚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湿度;
羊肚菌形成原基的最佳湿度为85%至95%,土壤较高的含水量与空气中较高的湿度是羊肚菌形成原基的必要条件。
催菇浇大水后,要求仍保留在营养包上覆盖的黑地膜,其目的就是在土壤与地膜之间形成一个高湿的小气候,这有利于原基的形成与发育。生产实践表明,形成原基时棚内空气湿度较低且不盖黑地膜,土壤表面往往很少形成原基,甚至整个棚看不到原基。偶而发现在土块或土缝之间长出稀少的羊肚菌幼菇,这也是空气湿度较低而产生的现象。
仔细观察会发现,羊肚菌的原基和其他食用菌(如平菇、金针菇等)的原基不一样,羊肚菌的原基最初仅仅是在土壤表面形成的一个高浓度、半透明的类似晶状液滴,如空气湿度低或土壤表面干燥,会很快消退或死亡,这也充分表明了水分及湿度对原基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在实际生产中,如果发现棚内空气干燥及未覆膜的间隔处表面干燥,在覆膜的情形下可适量适时喷水,喷水时间数分钟即可。
(三),通风换气;
羊肚菌原基的形成以及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新鲜的空气。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及低浓度的氧气不利于羊肚菌原基的形成与发育。
但在生产实践中,在原基形成及形成后的幼菇发育期,却并不主张进行大通风,这是因为羊肚菌原基的形成与发育不是不需要通风换气,而是不敢进行通风换气来增加棚内的氧气。尤其在北方及西北地区,春季的气候特点是风干气燥,如果进行通风换气,势必造成棚内空气及土表湿度的剧烈下降,以及温度的较大波动,从而导致原基与幼菇的死亡。为了克服这一矛盾,生产实践中可采用在催菇浇大水的同时进行大通风,将棚内、膜下的空气彻底置换,从而相对满足原基形成与幼菇发育时对氧气的需求。
(四),光线;
微弱的散射光有助于原基形成和幼菇的生长发育。在幼菇生长发育过程中,须避免阳光直射,以免对幼菇造成伤害。
二、幼菇成长发育阶段的管理;
在幼菇成长发育阶段,应有注重地协调温度、湿度、通风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控温保湿为主要的管理想路。比如,当外界环境温度过低时,应停止通风,也不进行喷水保湿;当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时,应加大通风,并进行喷水降温保湿;当外界环境温度适宜时,应适时通风,适量喷水保湿。
(一),温度;
幼菇的生长发育期,温度最好保持在 8至20 度,较高的温度有利于幼菇的快速生长,以避免出菇后期高温对幼菇的伤害,以及对羊肚菌产量和品质的不利影响。
(二),湿度;
当幼菇生长至3厘米左右或更高时,即可掀掉黑地膜,掀膜前可进行适量喷水以增加棚内湿度,喷水时间数分钟。此后,应根据土壤表层的含水量及棚内空气湿度,每天喷水1次,喷水时间长短可酌情而定,以土壤表面不积水为宜。
(三),通风;
随着幼菇的逐渐长大,可进行适当的通风换气,根据天气的变化和棚内的温度选择通风的时段和时间。温度高的天气选择晚上通风以降低棚内温度,温度低的天气选择中午通风,以增加棚内温度。
羊肚菌的栽培实践表明,热空气对羊肚菌造成的危害远远高于低温。热空气比重较轻,往往聚集在大棚的上层。所以,要求塑料棚的通风口须留在棚的上部,这样对羊肚菌的生长发育更为有利。一方面,遇到高温天气时,有利于排除棚内上部积累的热空气,从而避免热空气对羊肚菌的伤害;另一方面,也可避免通风口留在底部时,较强的“扫地风”对羊肚菌产生的伤害。
在出菇后期,如果遇到牛毛细雨的天气,可将棚的门窗及棚的四周全部打开,进行大通风,将棚内的空气彻底换一遍。如果通风不良,棚内的二氧化碳积累过多而无法排除,会造成羊肚菌菌柄生长较长,从而降低羊肚菌的商品价值,会严重影响种植效益。为避免通风时造成棚内的湿度下降过大,也可在通风前先进行喷水或边通风边喷水,以保持棚内的湿度相对稳定。此外,在采收前一天应停止喷水,以降低羊肚菌子囊果的含水量,更有利于羊肚菌鲜品能快速烘干或晒干。
(四),光线;
三分阳七分阴的光线环境有助于子囊果的生长发育。在子囊果发育过程中,应避免阳光直射。强光易对子囊果造成灼伤,导致形成畸形菇。
(五),温度、湿度与通风协调关系;
羊肚菌在出菇期间,一是要避免棚内出现高温高湿,高温高湿易造成羊肚菌“白斑病”的发生。羊肚菌的“白斑病”是羊肚菌出菇期间的主要病害,这是一种真菌病害。尤其在羊肚菌子囊果受伤的情况下,遇到棚内出现高温高湿的环境,病害会迅速发展蔓延。这种病害一旦发生,应立即采取通风、降温、降湿措施,切不要指望通过药物能取得多大效果。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不要让棚内出现高温高湿的环境,从而尽量避免白斑病害的发生。大田羊肚菌长势良好,菇体健壮。
第五节 ;采收与加工;
一、采收;
当羊肚菌颜色变深,子囊果表面褶皱已经完全展开,羊肚菌孢子没有散发时,说明羊肚菌已可以进行采收了。
羊肚菌采收前一天应适当增加通风,如果羊肚菌子囊果颜色较浅,可增加光线,促使其迅速变黑,此过程称为“上色”。
羊肚菌采收时应采大留小,不要松动周边小菇基部的土壤与菌丝。具体操作方法为;一手捏住成熟的羊肚菌子囊果,一手拿着特制的小刀,沿水平方向将其割下,割口成圆形、“露空”,勿成马蹄形,将根部泥土切削干净,然后放入塑料筐中。操作时,要轻拿轻放,防止菇体相互碰撞,影响商品价值,采摘的羊肚菌鲜品。
我国大多数羊肚菌产品以干品为主,只有少量的鲜品上市销售。羊肚菌的干制加工主要有两种方法;一个是自然晾干;另一个是烘干。此外,还可将羊肚菌鲜品进行速冻加工,放入冷库以零下18度储冻保存销售。
二、加工;
(一),自然晾干;
北方地区羊肚菌大量出菇的季节,正值春暖花开的春季,此时的气候特点是多风干燥,这为羊肚菌的自然晾晒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南方地区虽不像北方气候那么干燥,但大多也处于少雨干暖的季节,亦具有一定的自然晾制条件。
采用晾晒的方法进行羊肚菌干制,应提前做好晾晒工具或晾晒设施,建议参考东北地区晾晒黑木耳的方法与设施,做到防风防雨。晾晒设施的具体结构为;用普通的大棚塑料布、搭建一个简易的塑料棚,然后在棚内用纱布搭建一层一层的晾晒架。晾晒架宽1.5 米,长度不限,可根据场地及操作方便具体确定。如果种植规模较小,也可不用搭建晾晒棚,只采用纱布做一些长1.5米,宽1.2米的晾晒盘即可以解决干制问题。
在羊肚菌晾晒时,应将修剪好的羊肚菌均匀铺在晾晒架或晾晒盘上,羊肚菌相互不要挤压,周围均要透气,以便于干燥。羊肚菌子囊果为中空,容易晾干,一般情况下2至3天就可装袋密封以及保存。
(二),烘干;
对于种植规模较大或收获季阴雨天较多的地区,建议采用烘干的方法进行羊肚菌的干制加工。羊肚菌采用烘干加工,总的来说,加工后的干品外观质量高于晾晒加工的干品。采用烘干加工的烘干机有两种,一种是电力自动烘干机,另一种是人工烘干机。
(1),电力自动烘干机;每台价格大约8千元左右, 可自动控温,省工省力,加工后的产品质量好。
(2),人工烘干机;人工烘干机采用煤和木柴为燃料,虽然价格较低,每台3千元左右,但需专人看守添加燃料,不但人工费高,而且污染环境。因此,从长远的发展考虑,建议购买电力自动烘干机。
(3),干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无论是羊肚菌的自然晾干,还是烘干机烘干,整个过程以最大限度地保持羊肚菌的自然形状与色泽为主要目的。羊肚菌的外观质量直接影响羊肚菌的销售价格。高品质的羊肚菌其外观质量要求为;菇形完整且饱满、菌柄白色、菌盖黑色。为提高羊肚菌的外观质量,在加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堆积发热;采集后的羊肚菌在容器中不能过夜,应及时进行加工处理、如采收后的羊肚菌不及时处理,堆积在容器中由于菇体的后熟作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无法排除,导致温度升高,造成菇体变色,加工干制后其菇柄为褐色,从而降低产品的商品价值。
2,半干产品保存;如果采取晾晒的方法,第一天晾晒的产品由于菇体内仍含有较多的水,其代谢活动仍没有停止,如果晚上收集到容器中放入室内,会造成菇体变色而影响品质。
3,烘干温度;在羊肚菌烘干时,其前期温度应保持为30至40度,如果前期温度过高,造成羊肚菌表面细胞迅速死亡,就会使菇体内水分无法进一步排除,从而影响产品质量。
4,质量标准;如果没有羊肚菌收购商提前订购,应按常规的质量标准进行加工,不用全部剪掉羊肚菌的菌柄,只将羊肚菌菌柄基部的皱褶部分去掉,菌柄下部“露空”即可。
5,包装;羊肚菌的干制品应马上装入具有内衬塑料袋的编织袋中,封闭后保存。保存期间应注意查看,防止产品回潮与生虫,储藏的环境温度越低、空气越干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