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冷棚栽培技术,贵州鸿富鑫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_专注于;农村种植什么挣钱,桑黄种植技术,赤松茸种植技术,羊肚菌种植技术,西南食用菌研究所,液体菌种制作技术,食用菌种植技术,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学校,西南农业科技研究所,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种苗供应,中药材种植技术。
羊肚菌(Morchella spp.)是近年来被驯化栽培的一类食用菌,因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很高的保健功能,受到消费者欢迎。自以营养袋为形式的外营养添加技术应用到羊肚菌的室外栽培,并取得成功后,羊肚菌产业化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栽培面积逐年增加。
为利用冬闲期的冷棚来减低羊肚菌人工栽培成本,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探索出一套适宜华北地区的羊肚菌冷棚栽培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羊肚菌品种选择、栽培季节安排、土质要求和栽培流程及出菇管理。在冷棚栽培羊肚菌可以利用果树大棚或蔬菜大棚等设施,增加棚室冬闲期的产出,每667 m2鲜菇产量可达200 kg,增加生产效益2万元以上。
1.技术成效
羊肚菌冷棚栽培可以实现每667m2鲜菇产量基本达到200 kg,且羊肚菌产品质量较佳,投入成本比日光温室栽培降低1/3。该技术还可应用于采用冷棚种植的樱桃、葡萄等果树,与果树进行套种,可充分利用树下空间和生产的空闲期,从而增加生产效益。羊肚菌冷棚栽培技术在北京、河北、河南等地累计推广333.3 hm2(5000亩)以上。
2.羊肚菌冷棚栽培技术要点
2.1 栽培品种
研究表明,多种羊肚菌已可以人工栽培。目前,我国用于商业化栽培的羊肚菌主要是梯棱羊肚菌(M. importuna M. Kuo, O’Donnell & T. J. Volk)、六妹羊肚菌(M. sextelata M. Kuo)、七妹羊肚菌(M. eximia Boud.)等黑色品系。各个种的羊肚菌特性有所差异,例如梯棱羊肚菌耐低温性稍好,子囊果菌肉较厚、耐贮运;六妹羊肚菌耐水性好、产量高。从栽培管理的难易程度来说,建议使用产量相对较高、抗逆性较强的六妹羊肚菌。
2.2 栽培季节
羊肚菌属低温型真菌,其菌丝生长最适宜温度为15~22 ℃,子囊果分化温度为10~12 ℃,子囊果最适宜的发育温度为12~16 ℃;因此,依据菌丝体和子囊果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条件,华北地区采用冷棚种植羊肚菌时,于9月播种,高海拔宜于10月上旬播种,低海拔低宜于10月中下旬播种(以当地平均气温不超过20 ℃为依据),翌年4—5月份采收羊肚菌。
2.3 土质要求
冷棚内的土壤以中性、富含有机质、透气性良好的土壤为宜,但要注意,连年种植羊肚菌会造成土壤中杂菌和虫害发生严重,造成产量降低;因此,羊肚菌需倒茬种植。
2.4 栽培流程
(1)翻地做畦
平整土地前每667 m2撒施30 kg生石灰消毒,然后使用旋耕机深翻1遍土壤,整理平整。按照棚长方向(南北向)做阳畦,畦面宽0.8 m、高15 cm,畦间沟宽0.4 m。
(2)调节土壤含水量
播种前浇足底水,待水渗入土壤不粘手时(土壤相对含水量在30%~50%)开始播种。
(3)播种
先在畦面上开3条深10 cm、宽15 cm的“V”形沟,然后将羊肚菌栽培种从菌种瓶(袋)中挖出,揉碎成颗粒状,均匀撒在沟内,之后用耙子将沟搂平,再用土覆盖菌种。菌种用量为0.6~0.9 kg/m2(折幅17 cm×长度33 cm菌袋,每袋装湿料质量约2 kg,每667 m2为200~300袋)。播种完成后用微喷浇水调节土壤含水量,以40%~55%为宜。
(4)覆膜
羊肚菌覆膜发菌技术具有保湿、防涝、避光、保温、抑草的作用,可减少喷水用工,控制“菌霜”的过度生长,提早出菇,并且实现定向出菇。特别适用于北方地区羊肚菌的冷棚栽培模式和南方露天栽培或简易设施栽培模式。
覆膜主要以普通农用地膜为主。为了起到发菌期增温和出菇期防草的作用,宜选用黑色地膜。覆膜后在地膜卷上打孔,以起到通风换气的作用,防止畦面温度过高,也可在铺设地膜前用10号转头按照间距15 cm或20 cm的距离在整卷地膜上打孔。注意每打3~5个孔需要将转头在冷水中降温1次,防止转头摩擦过热烧结地膜。
(5)补充营养袋
播种后10~15 d,菌丝长满畦面后开始产生分生孢子,即出现“白霜”。此时需要补充营养袋。营养袋补充(也称外援营养袋补充)技术是羊肚菌大田(室外)栽培得以进行的关键。
营养袋内培养料需要为羊肚菌菌丝提供充足的养分,一般使用小麦为主要营养来源物质,每667 m2约使用小麦400~800 kg。培养料内还需加入稻壳、石灰等原料,配方为69%稻壳、30%小麦和1%石灰。营养袋所用塑料袋的规格一般为15 cm×30 cm(折幅×长度)。装好的营养袋装入编织袋或筐内进行灭菌,常压灭菌时100 ℃保持8 h,高压灭菌时121 ℃保持2.5 h。使用时,将营养袋纵向的一个面用钉板打20~25个孔(打孔深度以刺破塑料袋为宜,孔径5~8 mm)。然后将营养袋水平放置在畦面上,使打孔的一面紧密地贴到土面。每667 m2用量1 500~2 000袋。
营养袋放置后,2~3 d可以看到白色的羊肚菌菌丝通过小孔深入到袋内,开始分解吸收培养料的养分。约40d后,可看到营养袋内的麦粒变得干瘪,说明养份被菌丝吸收比较彻底。
(6)发菌期管理
播种之后进入发菌期,以控制发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为主。保持畦内土壤含水量在40%~55%,过干可通过喷水保持。在棚膜外覆盖1层遮阳率为75%的遮阳网或草帘。通过调节遮阳物和通风口开闭,使棚内温度控制在13~20 ℃。
进入12月中下旬,气温达到冰点以下。此时,通过浇水使土壤含水量在40%左右,然后使土壤自然冻结,进行越冬。压严地膜,关闭大棚通风口,防止大风吹干畦面。
(7)出菇期管理
3月初,让棚内土壤自然化冻,使菌丝恢复生长,进一步促进营养物质向菌核内运输、积累,等待温度合适后进行出菇管理。当畦面白色分生孢子褪去,表明羊肚菌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即将进入出菇期。
3月中下旬将覆盖在畦面的地膜支起来,支成拱形,然后浇1次大水以刺激原基形成。具体为:向畦面均匀喷水,至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40%;若沟内积水超过12 h,可人工引流排出;调节遮阳物和通风口开闭,使地表温度控制在10~12 ℃。水刺激后,让畦面适当通风干燥有利于原基形成。
当畦床表面出现白色水浸状球形物,即为羊肚菌原基,直径约1~2 mm。此时,适当增强光照,棚内温度控制在15~20 ℃,地温控制在7~12 ℃。3~5 d后原基顶部开始突起并呈现灰色,连接着土壤的基部开始膨大,即进入了子囊果的发育阶段。当羊肚菌子囊果生长到1 cm左右时,开始分化出菌盖和菌柄明显形态特征。子囊果在发育到2cm之内时,很容易由于外界温度、湿度等环境的变化发生败育,管理上需要加以注意。在此期间,通过控制遮阳网或草帘的收放、大棚通风口开关从而控制棚内温度在10~22 ℃。注意在大棚出入口搭建防风帐,避免干冷风直吹。采用喷水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50%~60%;每天使用微喷喷水3~5次,做到少量勤喷,以保持空间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在85%~95%。
当子囊果发育到3 cm以上时,继续控制棚内温度在10~22 ℃;通过喷水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30%~55%,保持空间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在85%~95%;每天掀开小拱棚上的部分地膜2~3次,进行通风换气,使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1 μg/g以内,以防止子囊果发生畸形,造成菌柄过长;调节棚上的遮阳网厚度,将光照强度控制在600~800 lx。
(8)病虫害防治
棚内潮湿的环境易发生霉菌、盘菌、黏菌等杂菌,以及菇蚊、菇蝇、蛞蝓、跳虫等害虫;此外,营养袋培养料中有麦粒,容易发生老鼠、鸟啄破营养袋或造成营养袋移位。羊肚菌的病虫害防治必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首先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杀菌、杀虫。发菌过程中控制温度在20 ℃以下,以防止营养袋感染杂菌。营养袋易被链孢霉、绿霉、曲霉、毛霉等杂菌感染。一旦营养袋污染严重,立即拣出。
出菇过程中注意通风,避免温度高于25 ℃可有效防止子实体畸形及生理性病害。在通风口和人员出入口设置防虫网,挂置黄板,防止外来虫源飞入。可根据跳虫的喜水习性,在发生跳虫的地方用小盆盛装加入农药的清水,待跳虫跳于水中后再换水继续诱杀,连续几次,将大大减少虫口密度。对于蛞蝓可人工扑杀或在其活动场所撒食盐驱杀。
(9)采收
一般原基分化后7~10 d,菌盖长至6~10 cm,宽2.0~3.5 cm,呈锥形,顶端稍尖,菌帽表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凹陷,纵向排列,浅褐色,棱脊颜色较凹陷处浅,即可采收。成熟的羊肚菌子囊果需及时采摘,若不及时采摘,极易造成羊肚菌过熟,商品性状质量下降。
采收时用手捏住羊肚菌根部,用刀沿地表切下即可。同时用刀片刮掉根部泥土放在框内或篮内,然后直接保鲜销售或低温烘干存放。